争议三峡
郭来喜:“三峡论证报告,我为何不签字?”
发布时间:2011-06-26 22:03:00

  中国低碳网专稿 “三峡工程建成后,防洪、发电、航运三大目标均已实现。可是水库移民、库区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泥石流以及库区水体污染等引发的生态环境负面问题,却被原规划设计缩小。”今天(1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郭来喜说。

  郭来喜当年参与了三峡工程的论证,也是少数没有在论证报告上签字的专家之一。

  论证风波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绿家园环境记者沙龙”上,郭来喜作了题为《珍惜历史,善待未来——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始末暨三峡后续规划展望》的演讲。

  据郭来喜介绍,1978年4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重大技术问题研究》,列入全国科技大会通过的《1977—1985年科技发展规划》。1983年长办正式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国家计委1984年组织专家论证,原则批准三峡工程蓄水150米方案。

  但1985年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一些政协委员对三峡工程强烈反对。孙越崎常委根据实地70天的考察,提出三峡工程防洪不需要,对航运不利,发电不如先搞支流开发,移民问题难以解决,防空问题是个灾难性的隐患,泥沙问题将来要把三峡变成驼背长江等,总之弊大于利,不能建,至少“七五”期间不能建。据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三峡工程暂不开工,撤销三峡省筹备组,对三峡工程重新论证。

  郭来喜说,基于长江三峡工程的复杂性,各界反应强烈。国务院决定组织40个专业专家重新论证。包括国务院、17个部办、中国科学院12个院所,28个高校,8个省市的412位专家,分14个专业组重新论证,邀请全国50个学术团体,各推举两位代表参加论证。

  郭来喜与尤联元研究员作为中国地理学会代表参加。尤联元参加水库淹没损失组,郭来喜参加综合经济评价组。

  从1986年下半年启动论证,到1990年7月国务院在中南海进行最后论证,前后历时近四年。

  长办1989年4月重新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最终正式蓄水位175米的建设方案。

  最后一次14个组代表的代表论证,于1990年7月6日至13日在中南海召开,中央主要领导出席了这次规模最大的论证。郭来喜作为未签名的专家参加,在大会上作了发言,另提交两份书面发言,“一周内共有三次发言,可能我是这次会议发言频率最高者。”郭来喜说。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会议讨论长江三峡工程兴建问题,表决结果是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44票弃权,还有25位代表退出会场表示抗议。

  “我与另外8名专家学者未在论证报告上签名同意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可谓是403:9。而全国人大代表投票结果,表明不同意兴建长江三峡者的比重升至了约2.09:1。”郭来喜说。

  十大问题

  “我不签字论证报告是有原因的。”郭来喜对记者说,“说句实话,在参与论证之前,我是希望三峡工程大上、快上的,但听了方方面面的专家发言后,我认识到三峡工程的作用很大,但问题也很多,技术复杂,影响面大。”

  之后,他提出了十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如何正确地评估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防洪效益与水库淤积的论述自相矛盾,如何正确理解?三峡水库库尾淤积无碍上游的防洪吗?三峡工程兴建后,库尾淤积的碍航问题如何解决?三峡工程发电效益能节煤5000万吨,难道兴建别的水电站,发出同样的电力不是也可节省5000万吨煤吗?三峡工程施工断航期间,四川每年上千万吨的货物出入,采用什么办法加以补救?三峡地区本来人地矛盾非常突出,113万移民就地后靠,在陡坡、地薄、缺水、海拔高处就地安置,能不恶化环境,加重水土流失吗?三峡工程是否利弊俱在,仅论其巨大效益,不谈其负效应和采取预防对策,能说合理的吗?超大型发电机组,超世界水平的五级船闸和万吨级升船机,技术上并没有过关,而遑论三峡工程等了三十年或四十年,能令人信服吗?三峡工程总造价静态投资570亿元(1990年价格)有谁敢担保不是钓鱼工程?

  在今天下午的沙龙上,郭来喜说,三峡工程建成后,至2010年底,累计发电已达4527亿/千瓦时,其效益明显,为缓解华中、华东和广东供电紧张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他告诉记者,尽管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三大目标均已实现。可是水库移民、库区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泥石流以及库区水体污染等引发的生态环境负面问题被原规划设计缩小了,回避或忽视的问题现在开始显现,如不及时解决,影响三峡库的可持续发展,激化脆弱的人地系统矛盾。

  五项补救

  那么,后三峡时期该怎么办呢?郭来喜认为应做好五个方面的问题:

  移民问题。应改变移民安置模式,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当对移民区的青壮年劳力加强技术培训,使之成为新型的技术工有组织的向外输出。

  强化防灾意识,确立避险搬迁为先的原则。尽管三峡工程建设阶段治理了较大的滑坡400多处,实施库岸防护边200多公里。由于水库蓄水,防洪腾库,库区水位变化达数十米,一升一降导致古滑坡复活,水沿构造线入侵,水压增减,引发岩石力学变化,水作为滑润剂,可能产生新的崩塌。重点地段要建立监测预警系统与应急机制,尤其是大体量的滑坡泥石流和岩崩,有可能在峡谷型水库中产生“坝后坝”,这种地质灾害必须避免,强化勘察与防范。

  严防库区的污染与富营养化。这项任务难度极大,因为涉及到三峡大坝以上的广大地区。三峡库区的防污任务不只是其上游建5500平方公里的生态屏障可以解决的,还涉及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北部的广大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三峡大坝以下的长江河道稳定问题。由于三峡水库调蓄,导致清水下泄,引发河道下切,河势调整,航道变化,直接影响长江航运,必须加强分段观测与预警。

  三峡水库库尾淤积及其治理。三峡蓄水后,由于水位升降变幅大,库尾淤积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库尾至重庆港的航运。

  郭来喜对记者说,“无论是过去的论证,还是新的后续工作规划,都要坚持实事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不要用模糊的概念掩盖问题,给不明真相者造成虚幻或错觉。”

  “不论如何,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但也要珍惜历史,不算旧账,又要从中接受教训,以便更好地善对未来。”郭来喜说。

  相关:

  郭来喜

  1934年生。曾在莫斯科大学研究生部和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中加高级管理研讨班进修。长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旅游地理研究科学组织,担任多届研究所所长、副所长。主持过多项国家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旅游研究成果先后有两位总理、三位副总理给予批示和特别支持。另一项研究成果两次被中共中央副主席和8位副总理、人大副委员长批示。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九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四个研究所聘为名誉所长、所长顾问、特邀研究员等。发表论著12本。

    (中国低碳网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