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人物
“三峡省”撤销之后的李伯宁
发布时间:2010-09-14 03:19:00

  编者按:本刊2001年第5期曾刊登过《“三峡省”筹建始末》一文。时任水电部副部长的李伯宁受命统领三峡工作,为筹建“三峡省”、为三峡工程早日上马做前期准备,后因各方意见不一,“三峡省”中途夭折……本文续接前文,讲述回到北京后的李伯宁再度受命,负责三峡工程论证及三峡移民工作。
  
  三峡工程论证,赞成者讲得有根有据,反对者说得有理有由
  
  “三峡省筹备组”撤销了,改组成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简称“三经办”),花甲出征的李伯宁正准备打道回府。然而历史却再一次选择了他。
  
  为了库区的脱贫致富,为了三峡移民搬迁安置,这位老共产党员再一次忍辱负重,服从了中央决定,肩负起“三经办”主任和党组书记的神圣使命。
  
  现在,李伯宁将面临两大难题,一个是三峡工程要重新论证,这必须用科学来回答反对者的疑问;再一个就是移民,必须搞好移民试点,用事实说服那些在移民问题上反对上三峡工程的人。李伯宁就是这样一个人,不管什么事情,不干就不干,不乱插嘴,不乱评论,更不乱伸手。但他应当干的事情,看准了的事,特别是中央已经决定的事,不管事情多难,也要拼死拼活干出个样子来。
  
  李伯宁不计荣辱,不计名利,答应去挑“三经办”这副担子,但令他想不到的事情还是接踵而来。李伯宁送走了“三峡省筹备组”的大部分干部,留下50个人租了北京市水利局在玉渊潭附近的十几间房子,在极其简陋、艰苦的环境中,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生活的困难大家能够克服,但开展工作必须的资金,却难以解决。国务院主要负责人在宜昌答应的每年各给2个亿的移民费和扶贫款,到北京时由于财政发生困难,减为2000万元。另有扶贫款1000万元,还是由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分摊的,而且财政部的500万元以后还要收回。另外,计委批准“三峡省筹备组”计划单列后,李伯宁和计委副主任黄毅诚商量好,在“七五”期间,给三峡留了10亿元移民经费。但后来因为“三峡工程没有立项,不能搞移民”给取消了。李伯宁回京后知道这一情况,要求黄毅诚按原协议办事,但这10亿元已经给了别的项目,没办法再调整了。
  
  李伯宁对此很不满,但木已成舟,也只能叹口气而已。此时,“三峡省”的筹建已成为历史,后面开发工作也只是李伯宁工作的一部分,他又把大量精力放到重新论证三峡工程上来。
  
  三峡工程重新论证开始后,成立了以水电部部长钱正英为首的领导小组,根据多方提出的疑虑和问题,设置了14个专题专家小组。在412位专家和顾问当中,有中科院学部委员15人,全国政协委员2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359人。这些专家、顾问几乎囊括了中国有关专家人才中的精华。李伯宁以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三经办”主任的身份,作为顾问参加了论证工作。
  
  三峡工程论证,赞成与反对者各抒己见。要坚持己见,就必须驳倒对方所持的理论依据。这样必然要发生磕磕碰碰,情绪激动。甚至有的人发言后,扭头就走,别人说什么根本不听。本来一个重大工程的科学民主决策,应该是大家心平气和地进行民主磋商,科学探讨,每个参与者都应抱着互相学习的态度,从而提高自己,这样中央才能集中大家的智慧,作出正确的决策。但三峡工程论证的困难是,赞成者讲得有根有据,反对者说得有理有由。甚至有些人对水利和三峡工程从未接触过,也积极参与了这个热门争论。有人还大胆地提出否定三峡工程的“科学”幻想,即解决洪涝干旱可以从空中调水,干旱了可以人工降雨,雨多了可以把云调走。殊不知人工降雨需要有一定的气象条件,加上人为的作用,可以在短时间和小范围内起到一定作用。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大面积的干旱或洪涝,目前的科学还是无能为力。
  
  当然,也有极少数人把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的决定,说成是“专制政治”,是“吞噬了科学”的结果……这就是三峡工程论证中所遇到的困难。
  
  李伯宁在这次论证中,可以说是三面作战。一是以顾问的身份在论证小组召开的有关大小会议中,阐述自己对三峡工程和移民的见解。二是以政协委员和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多次就政协经济委员会论证的有关问题积极发言,拒理力争。三是为了使更多的领导和关心三峡的人了解真实情况,他把有关论证材料和自己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写信分报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及各部委的领导同志,进行呼吁。据秘书事后统计,1990年李伯宁发信400多件,1991年发信700多件。
  
  针对三峡宣传上的不正常现象,江泽民批示:“可以下点毛毛雨,进行点正面宣传了。”
  
  王任重是全国政协第一副主席。由于他对1954年长江发大水时保卫武汉和荆江大堤有亲身体会,并开始认识了李伯宁,因此对三峡工程情有独钟。在第六、第七届政协期间,是他要李伯宁担任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并多次鼓励李伯宁在政协多做些解释工作。全国政协对三峡工程争论最大、最激烈。但王任重一直旗帜鲜明地主张早上三峡工程。
  
  据李伯宁回忆,王任重在生前多次向中央表示,他要毛遂自荐去当三峡工程的总指挥。1986年2月,王任重要李伯宁陪同他去三峡库区考察,了解移民试点情况。为及时了解情况,王任重差不多每一两个星期就叫李伯宁向自己汇报论证的情况,及时了解三峡论证的动态。并颇有信心地鼓励李伯宁说:“毛主席、周总理是赞成上三峡的,有人说三道四、颠倒黑白,南宁、成都会议我是亲自参加的,小平同志也是积极支持的。他不是说过吗,有人说三峡是个政治问题,而不上三峡是更大的政治问题。李鹏是积极主张上三峡的,他是搞电的,现在水和电,他都管。三峡这个千秋大业他能舍弃?江泽民同志在上海时就表示支持,当时我曾去上海,和上海政协谈起了三峡争论,也谈了我的观点。上海政协向江泽民同志汇报了我们谈话的情况。第二天,他来到我住的地方,我们俩又谈起三峡来,他和我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1991年3月20日,在政协七届四次会议讨论全国人大提出的“八五”计划和规划中,李伯宁对报告中只字未提三峡工程,而三峡工程反对者则又出书,又在报上登大文章,心里感到很不舒服。他认为这是三峡工程支持者在宣传上的软弱和失策。于是,他给王任重写了一封信,希望王任重能建议中央,改变在宣传上的不正常现象。3月21日,王任重即把李伯宁的原信转给了党中央,并在信上写道:“转泽民、李鹏各位常委和邹家华同志阅。”李伯宁听说后对王任重说:“我是向你乱发牢骚,希望你能促进对三峡工程的宣传工作,你怎么把原件转给了党中央?我对你有什么说什么,但对中央有些话就太不恭了,我觉得心里很不安。”王任重笑着说:“这有什么?我转了你的信,就是同意你的意见,也就成了我的意见,中央是不会怪罪的。”
  
  3月31日,王任重叫李伯宁到他家里去看个文件。李伯宁来到后,王任重把一份文件交到他手里。李伯宁一看,是江泽民3月30日对他那封信的批示:“看来对三峡是可以下点毛毛雨,进行点正面宣传了。也应该开始做点准备。请李鹏、家华同志酌。”
  
  就在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期间,李伯宁、魏廷铮、张光斗等10位委员,联名写了一个“建议将长江三峡工程列入‘八五’计划的提案”。当时,王任重立即将这一提案转报给江泽民和李鹏,引起了中央的重视。李鹏批示:“要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先听一次论证汇报。”当年7月,邹家华副总理主持召开了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全体会议,听取了有关人士对三峡工程重新论证的汇报,为三峡工程早日提交人大讨论通过起了促进作用。
  
  力主早上三峡的国家副主席王震,也一直在关注着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1989年4月11日,王震曾给钱正英、李伯宁、魏廷铮三人写过一封亲笔信。在信中说:“长江三峡水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富的资源开发……对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极其重要……”并要求替他请十来位专家,要在两三日内向他进行一次汇报,提供一些数据供他使用。
  
  李伯宁说:我们遵照王震同志的指示,向他进行了多半天的汇报。他听了很高兴。在汇报结束时拦住大家,一定要我们跟他到北京饭店,由他请客吃饭。在饭间,他谈笑风生,大家都为这位老革命家支持三峡工程而兴奋不已。此后,王震又几次邀李伯宁到他家单独汇报过情况。王震的热情豪爽、旗帜鲜明,使李伯宁深感敬佩,并为之鼓舞。不久,专题片《三峡在呼唤》完成剪辑后,李伯宁特意送请王震审阅。王震看后心绪难平,他眼含热泪说道:“我是《三峡在呼唤》的热烈拥护者,我是三峡工程的热烈拥护者。”王震的秘书李慎明把王震的这两句话写给李伯宁,并且打电话对李伯宁说:“我跟王老多少年,从来没见他掉过眼泪,这次看了《三峡在呼唤》录相片,第一次看他这样激动呀!”
  
  随后,王震又给王任重打电话:“你看了伯宁送来的《三峡在呼唤》录相片吗?”
  
  王任重说:“看过了,这不是很好嘛!”
  
  王震说:“我看了有点坐不住啦!任重呀,今年春节咱俩别在北京过咧。咱们到广州去,邀请十来位水利专家开个座谈会,然后咱俩给中央写个报告,建议早上三峡工程。”
  
  王任重满口答应。这个春节,两位老革命真的就和十来位水利专家去了广州。他们在节日的气氛中,讨论了几天三峡工程,随后便给中央写了报告,建议早上三峡工程。
  
  1990年9月,王震因病住院。在治疗期间,他仍然放心不下三峡工程,便叫秘书李慎明问李伯宁三峡最近的情况。于是,李伯宁给王震写了个汇报信,汇报了三峡工程的论证进展情况,反驳了一些人的错误观点。希望对三峡工程早日决策,并建议为节约移民经费,扩大开发性移民试点工作应早日进行等。王震在医院看了李伯宁的汇报,立即将信转报中央,他附信说:
  
  总书记江泽民、总理李鹏同志:
  
  现将李伯宁同志给我的来信转呈你们一阅。
  
  我完全赞同李伯宁同志信中的思想。
  
  我虽然没有分管过三峡的有关工作,但几十年来接触过许多水利专家学者,与伯宁同志也谈过数次,并几次到实地看过。凡是参加过这一工程勘察的专家基本上都主张早日上马。与此相反,没有参加勘察工作的、也不懂水利的一些所谓“专家”,则拼命反对。
  
  大江滔滔,日夜不息,每年相当多少万吨煤炭的丰富水力资源付之东流,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如果几十年后再遇到特大洪水,那将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和政治损失。
  
  毛主席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们完全相信总书记、总理能代表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下定这个决心,使三峡工程早上马。我也完全相信,在你们的正确领导下,把这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圆满、光荣地完成。这对全党、全国人民将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王震的这封信,还得到了李先念的赞同。李先念的秘书许克有写信给王震的秘书李慎明,转告了此事。
  
  14个专题组的412位专家与有关知名人士,经过两年零8个月的艰苦努力,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三峡工程经济效益高,经济评价指标好,虽然总投资较大,但建设中期即可以发挥效益,后劲大,对实现长远经济战略方针目标有利。根据综合经济分析,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建议早作决策。”
  
  曾经参加过此次论证的一位移民专家告诉笔者,14个专题论证材料堆起来有一米高。
  
  在14个专题组中,有7位专家对本组的结论持不同意见,因而没有签字。但在论证小组的论证材料中,对所有专家和顾问的不同意见,或是反对意见,都全部上报国务院,并提请审查。
  
  至此,代表我国三峡工程最高水平的这场重新论证,马上就要画上圆满的句号。
  
  虽然全国人大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但对三峡工程和百万移民来说,这不是句号,而只是开始
  
  1992年,李伯宁和他领导的“三经办”与川、鄂两省及所辖的地方党委、政府紧密配合,在移民试点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第一,为探索农村移民安置的出路,投资1亿多元开发了14万亩经济园林,大多种植了柑桔、板栗、柚子、茶叶等干鲜果类或经济林木。按原定的每个农村移民给一亩经济园林的安排,有些直接分配给了试点农民,他们高高兴兴地搬了上去,盖起新房,安居乐业;有些还由生产队暂时管理,等待正式搬迁时再供分配使用。
  
  第二,投资5000多万元,支持创办了28个工业试点,通过探索工厂更新改造和从工业上安置移民。
  
  第三,进行城镇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3亿多元用于搬迁城镇的“三通一平”建设,其中修建道路37条,157.79公里;建设桥梁6座,总长802米;建水厂一座,日供水11万方;兴建供电工程4处;还进行了部分邮电、通讯等工程的建设。
  
  第四,先后投资1700万元参与三峡工程有关项目的勘测与论证,并对两万人次的移民,进行了种植柑桔等经济林木的实用培训。
  
  让李伯宁颇感欣慰的是,通过八年移民试点工作,不仅推动了三峡移民试点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丰富和完善了开发性移民方针的内涵。何谓开发性移民?李伯宁以其切身体会,作了如下解释:我认为主要是利用移民投资(除去必须的一次性补偿部分),充分开发利用库区丰富的土地、矿产、旅游和与之相配套的第三产业资源,由国家给移民提供稳定的生产、生活出路,使移民安居乐业,最终步入长治久安的富裕之路。并根据三门峡、丹江口、新安江等水库的经验与教训,尽可能不远迁外省,以避免在几代人、几十年后返迁闹事,影响社会安定团结。不只是按淹没的实物指标定出个赔偿标准,发给移民赔偿费就万事大吉,而是人民政府对移民负责到底。
  
  1992年2月14日至19日,国务院在京西宾馆召开了三峡移民试点工作会议。这个会议由国务委员、三峡移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主持。大会不仅高度评价了三峡工程八年移民试点工作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而且决定扩大三峡工程移民试点,加快三峡工程移民进度,并从当年开始加大移民试点投入。
  
  当年3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受国务院委托,在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上,代表国务院作了《关于提请审议三峡工程议案的说明》。
  
  4月3日是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的最后一天,聚集在人民大会堂的2633名人大代表,对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案进行表决,结果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获得通过。至此,构想70余载,勘察50多年,论证40个春秋的盖世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终于走完了曲折、漫长而辉煌的里程,跨入了崭新、艰巨而浩瀚的年代。
  
  虽然全国人大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但对三峡工程和百万移民来说,这不是句号,而只是开始。与三峡工程构想同龄的李伯宁,期望多年的愿望如今可以付诸实施,他很是高兴。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40多年工作经验的水利老兵,他深知库区移民的艰巨性、复杂性,几十年来库区移民的历史教训,他很清楚。但李伯宁对哪一个库区的移民,都没有像对三峡移民这样,下过如此大的力气。李伯宁在整整八年期间,在库区爬山越岭进行调查研究,和移民促膝谈心,商讨让移民脱贫致富的出路。八年移民试点的成果,最终得到了移民的拥护,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肯定和赞扬,甚至得到了一些认为三峡移民是个无底洞的人的认同。但李伯宁清醒地认识到,有了八年移民试点经验,这与百万移民大规模搬迁是两码事。三峡开发性移民试点,是为了给三峡移民探索出路,它可以成功,也允许失败。但三峡百万移民按规划正式搬迁,则只能成功,不允许失败。因为我们没了改正的时间,失败则会造成社会问题,关系到三峡工程的成败,损害党和国家的崇高威信。为化解这个困难,李伯宁反复思索,三峡工程是关系我国全局的头号工程,它不只是四川、湖北两省的事,也是全国人民、各行各业、各个省区市的事。特别是三峡移民这个难题,应该动员全国进行对口支援。想到这里,李伯宁立刻向国务委员、三峡移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作了汇报,建议召开一个全国对口支援三峡移民会议。这个建议得到陈俊生的赞同。
  
  1992年3月27日,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国务院对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出了《关于开展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对口支援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安排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其他投资开发项目,以及在横向经济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培训、干部交流等方面,对三峡库区各县(市)移民工作给予支持。国务院各部门在安排计划时,要给三峡库区移民多摆些项目……”《通知》最后提出:“国务院三峡工程移民试点领导小组,拟在今年适当时候召开会议,总结交流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对三峡库区移民对口支援的经验。”
  
  在当年8月11日,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委员、三峡移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致开幕词。他讲述了兴建三峡工程的战略意义,指出三峡移民是三峡工程中最艰巨、最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邹家华副总理作大会主题报告,他深刻阐述了全国对口支援三峡移民的重要意义,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部门要用改革精神在农业、工业、科技、商贸、旅游等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向三峡地区进行对口支援和开展横向经济联合,要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迅速制订一个长期和近期计划,抓紧进行。他强调“移民资金要用活,要考虑能投入、回收、再投入、再回收,进行滚动良性循环”。他再次举出万县日用化工厂做例证,“移民经费滚动增值,并回收利用的办法很好”。他强调,“在农村移民安置上,要以土地为根本,要依靠开发大农业,不能丢掉农业这个基础”。
  
  他还指出,“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批示同意,力争从1991年起,用十年时间,使大部分或绝大部分移民搬到淹没线以上”。邹家华告诉与会人员:“今天上午,国务院召开了汇报会,有四川的、湖北的、北京市的同志发了言,李伯宁同志作了汇报,李鹏总理听了汇报以后,作了重要指示,对会议作了很好的评价,对今后的工作和要求,以及政策都作了明确指示。我今天的讲话,就是根据会议讨论的情况和李鹏总理指示讲的。”
  
  李鹏到三峡视察,大家纷纷要求和总理合影留念,唯独不见李伯宁
  
  1993年1月,中央发出1号文件,宣布“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简称三峡建委)成立。鉴于三峡工程的重要性,根据邓小平的指示,今后谁当总理谁是三峡建委主任。这样,李鹏就当上了三峡建委的第一任主任,副主任有副总理邹家华、国务委员陈俊生、川鄂两省省长,专职副主任为郭树言和李伯宁,委员为国务院各部委主要负责人,三峡建委的顾问是钱正英。三峡建委下设办公室、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三峡移民开发局。这样,三峡工程的万钧重担,压在了每一个责任者肩上。
  
  为使三峡大规模移民有法可依,李伯宁根据八年移民试点经验,组织编写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草案)》。1993年6月29日,朱镕基副总理受李鹏总理委托,主持召开了国务院第六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草案)》。1993年8月19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草案)》。从此,坝区和库区的移民工作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
  
  1993年12月下旬,李伯宁陪同李鹏到三峡坝区进行视察,这是他第七次陪同总理到坝区来了。这次来,他有说不尽的感慨和喜悦。大家在中堡岛上纷纷要求和总理合影留念,唯独不见李伯宁。这时,李鹏的夫人朱琳看不到李伯宁,就到处找他。原来,李伯宁在标有“坝轴线”的标牌前默然沉思。
  
  这时,朱琳喊他:“伯宁同志,大家都和总理照相,怎么就不见你,跑到这儿愣神来了。”
  
  这时,李鹏也走过来说:“伯宁,咱们就在这坝轴线上照相。”说着,他和朱琳把李伯宁夹在中间,李伯宁不干,硬挣扎出来,要总理站中间。李鹏不让,并大声对大家说:“伯宁同志对三峡立了大功,只我们三个人合照一张相。”对于这张照片,很多记者想拿去发表,都被李伯宁谢绝了,这是他个人的珍贵纪念。
  
  中午,大家高高兴兴地在船上聚餐。饭间,李鹏忽然举杯说:“我建议给伯宁同志敬杯酒,他为三峡工程和三峡移民呕心沥血,力排众议……”于是,大家纷纷给李伯宁敬起酒来。向来滴酒不沾的李伯宁,一时激动得不知怎么才好……
  
  回首往事,年至高龄的李伯宁总体上心情很好。特别是2003年三峡大坝建成,并开始通航、发电和完成大部分移民的捷报传来时,他是电视机前笑得最开心的人……